新闻中心 分类>>

外来风尚打破济南老传统

2024-09-08 11:43:1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外来风尚打破济南老传统济南开埠以后,欧风美雨漂洋过海,洋人洋货落地生根,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内城和圩子墙里徘徊的济南老传统终于被外来的风尚所打破。

  1904年秋天,济南闻善茶园(位于钟楼寺街)门口挂出一张海报:“为开通风气起见,不惜工本,特由外洋请到影戏团,里面真山真水、真人真马,真正东洋大战……”

  放电影的是一位法国人,虽说“大战”,但没有声音,是默片。史料对影片内容作了详细描述:“只见些西洋兵似演操似打仗地乱叫了一阵,说是《英特大战》。后来又接上《日兵大操》……”

  就在这两部片子上映的这一年,一位德国人在小纬二路北首路东大兴土木,他在建造一座线年,影院竣工,取名“小广寒”。这是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

  最初的电影只在晚上放映两三个小时,因为电业局白天不供电。直到1920年后,小广寒有了自己的发电机,才开始全天候放映电影。

  那时候,人们称电影为“电光活动影戏”。“活”的影像将外国人的生活“拉”到济南人面前,带来的新奇与震撼,可以说石破天惊。

  由于人们对电影的喜爱,自1925年之后,在济南商埠内,又建起了新济南、振明、和平、游艺园、大观、商埠、新光、青光、军人等十来家电影院,规模也是越来越大。

  这些电影院后来居上,而仅能容纳500人的小广寒,也就越发显得局促了。其旧址一度成为济南市卫生教育馆,如今被改为很有特色的老电影主题餐厅。在目前国内现存的影院建筑中,它应该是比较老的一座了。如此设计,也算符合定位,恰如其分。

  商埠公园位于经三纬五路路口以南,始建于开埠之初的1904年,是山东省第一家以公园命名的游玩场所,因此被誉为“山东最早的游乐场所”。据说,商埠公园最初实行严格的男女错时游园制度,严禁男女同游,不过后来也被开放之风吹得烟消云散。

  开放与保守,思想观念的交锋在所难免。当自行车还是稀有之物时,曾发生过一起狗吠自行车的趣事。《大公报》遂有感而发,以狗吠自行车指骂顽固派排拒新事物:“盖此等守旧狗,未见文明车迹。”

  山东省境内第一批自行车是19世纪末由德国进口的。当时的自行车全是大飞轮的,主要是德国的“站人牌”和“飞鹰牌”;紧随其后的是英国的“兰陵牌”和“三枪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宫田牌”和“富士牌”也进入了山东市场。

  1904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历下各街,坐脚踏车者络绎不绝,车价为之骤涨。”骑车之人多是阔佬、阔少和买办。他们拉响车铃(那时是拉铃自行车),神气十足,旁若无人。那时,有辆自行车,不亚于像二十年前有辆汽车,不是一般家庭能买得起的。

  1905年,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将在青州创办的小型博物馆搬到济南,取名“广智院”(位于今齐鲁医院后门),意在“广其智识”。12月,首期工程完成,山东巡抚杨世骧率官员参加开馆典礼,轰动一时。

  广智院中陈列着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机器机械、各国贸易、世界人口等图表,还有汽车、火车、轮船以及黄河与黄河铁路桥的模型。广智院1917年被纳入齐鲁大学,作为社会教育科。每逢周末,广智院还放映有关西方先进文明的幻灯和电影,同样令观者眼界大开。

  此时的广智院,凭借丰富的展品和活动,已具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根据资料记载,来广智院参观的人,1912年是23万人次,1914年增加到28万人次,1930年更是达到40万人次。

  老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广智院》中提到:“逛过广智院的人,从一九〇四到一九二六,有八百多万;到如今当然过了千万。乡下人到城里赶集,必附带着逛逛广智院。”

  这段文字贴切地展现出了这处建筑与济南民众生活的密切关系。作为在济南最早的博物馆,广智院已深深地融入了济南市民的生活。

  电影、公园、自行车、博物馆,这些西方舶来品,连同增长的智识、开放的观念,已经扎根于济南人的脑海。

  早在胶济铁路建成之前,有些德国人便看好济南的前景,抢先在此投资创业。德国人石泰岩(Schidain)赶在胶济铁路完工之前,在经一纬二路路口租下50多间房子,前后两个院落,办起了旅馆和西餐店,专供来济南办事的外国人食宿,生意十分兴隆。

  1914年以后,商埠已具相当规模,洋商更是纷至沓来。济南又增添了式燕番、新亚大、美记、同利食堂、西来兴食堂等几家西餐店。济南旧城比较有名的西餐店,有五大牧场西餐部。

  “一听炮台烟,两句二黄腔,三顿饭里有西餐……”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济南一个叫李的说唱艺人对当地纨绔子弟的生活写照,也道出了上流人群的消费时尚。

  1903年,胶济铁路刚修到周村时,德基洋行便在济南旧城的南城根租赁了两间临街平房做起买卖。这家洋行推销的进口钟表、乐器、留声机等,给老济南人带来许多惊喜。例如,人们对它销售的火柴倍感新奇,美其名曰洋火;其他的商品则叫成洋蜡(蜡烛)、洋糖(白糖)、话匣子(留声机)、电灯棒子(手电筒)……

  1910年,旅居济南的德国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吃喝成了大问题三亿体育最新。经与清政府交涉,位于经二路路北、纬五路以东的“湾子巷”(后更名为万紫巷)辟为德国人专用商场。德国人在这家商场建起一座四面亭,扩大营业面积,于是这里便成为济南最早的中西贸易场所。

  济南开埠以后,德、日、英、美等国家在济南设立了许多洋行,如德国的义利洋行、德孚洋行、太隆洋行、礼和洋行、禅臣洋行、哈利洋行、美最时洋行以及日、英、美的三井洋行、太古洋行、恒丰洋行等,他们给济南带来了当时的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技术。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济南机器印染发展迅猛,设备比较齐全的机器染厂就有7家,他们使用的颜料大都由德孚洋行提供。

  1905年,济南诞生了第一家电灯房,使用的西门子发电机就是德国礼和洋行经办的。从此,济南巡抚衙门内、达官和富商宅邸有了电灯。巡抚衙门附近还安装了18盏路灯,这在济南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而当时的路灯也与今天的大不相同,像煤油灯一样,需要有人去“点”才会亮。原来,那时的路灯并非钨丝真空灯泡,而是碳极弧光灯,靠两电极之间拉弧而发光。所以每当掌灯时分,都需有人爬上电线杆,去调节电极之间距离打“火”。这也成为当时济南一景。

  继有了第一盏电灯之后,济南有了第一部电线月,济南官办电线处公用电话,其中一处设在普利门。市民只要付两枚铜元便可随意通线月,官办电话局交济南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商办,公司地址就设在普利门内的西凤凰街上。

  国外商品涌入济南,深深地影响了济南人的日常生活。穿婚纱、礼服的结婚照片成为一种时尚;用鲜花点缀的汽车取代了迎亲花轿;从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妇女们则去了发髻,开始烫发,穿高跟鞋……

  有人形容那时候的若干时尚:吃西餐,穿西装,住洋房,坐洋车,点电灯,打电话,看电影。甚至出现了一种倾向:使用新奇的洋货,成为有钱人炫耀身份地位的象征。

  洋货的盛行,出现在旧中国产品严重短缺时期。那时候,由于工业生产十分落后,国内物质产品生产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中国也就成为洋货的倾销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