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你不知道的青岛工业:青岛自行车工业兴衰史

2024-09-06 05:26:4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你不知道的青岛工业:青岛自行车工业兴衰史在青岛的工业发展史上,曾有一抹色彩一直深深印在老青岛人的心中,那就是“青岛造”自行车。“自行车跟青岛缘分深啊,大金鹿曾是青岛的骄傲。”

  曹海泉,1890年生于上海,幼年失父,12岁时来青岛谋生,在陵县路8号何荣生开设的何生记当学徒。德国侵占青岛后,何生记为德国人修理汽车,曹海泉秉性聪慧,有很勤劳,学会了德国话。后来又学会了日本话,店主十分赏识他。

  20岁时,曹海泉辞职,用全部积蓄购置车床和工具,在山西路24号设立同泰车行,修理自行车,代销进口自行车零配件,并包销英国邓禄普公司的自行车轮胎。当时自行车是中国新兴的交通工具,销路供不应求,同泰车行蒸蒸日上。

  1932年,曹海泉购置胶州路144号楼房一处,扩大门面,将同泰车行迁入,命其长子曹湘亭担任经理。因生意越发兴旺,曹海泉又在辽宁路127号开设同和泰车行,交由其弟曹海荣经营。1933年,在内蒙古路17号购买地皮一处,建造厂房,购置机器设备,创立了同泰工厂。由潍县聘来富有铁工经验的徐祈惠担任经理,雇佣工人100多人制造自行车车架、车把、车圈等。所出产品悉由胶州路同泰车行自行安装出售,车架上印有“青岛同泰车行制造”金字,售价较舶来品低廉,不但畅销山东各县,外省市亦来采购,生产飞速发展。

  1934年,曹海泉因中国不能制造自行车轮胎,完全依赖英国邓禄普轮胎,漏危甚大,乃决定出资在内蒙古路同泰工厂的北院开设同泰胶皮工厂。曹海泉亲自前往日本订购机器。运回安装投入生产。后来又因帘子布供应不及时,又前往日本购置制造帘子布的机器,在同泰胶皮工厂增设了织布部,使生产趋于稳定。骆驼牌自行车轮胎物美价廉,名闻遐迩,从而结束了英国邓禄普自行车轮胎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当时的曹海泉统管着同泰车行、同泰工厂和同泰胶皮工厂,得心应手,在我国自行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后,青岛沦陷,日本三菱工业提出兼并同泰各工厂,曹海泉坚不应允,日本宪兵队即将曹海泉捕去,严刑拷打,关押了一个多月,曹海泉迫不得已,是将工厂“租借”给日寇,改名三菱牛岛工厂。

  1945年日本投降。曹海泉收回工厂。这时的同泰胶皮工厂与烟台亿中公司合资。改名为同泰橡胶厂。

  青岛解放后,政府引导支持这些民营工厂组成了自行车制造业联营社,生产“青岛”牌和“国防”牌自行车。由于产能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54年,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国营青岛自行车厂。在往后的五六年间,车厂不光生产“青岛”牌、“国防”牌自行车,还生产了“曙光”牌小轮自行车,以及“红旗”牌自行车。

  1961年,国营青岛自行车厂更名为山东青岛自行车厂。1964年,车厂在“国防”牌自行车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生产载重型和轻便型各种型号的脚闸“金鹿”牌自行车,自此开始,令青岛人自豪的“金鹿”正式出场,与“国防”品牌并行发展。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最早的脚蹬三轮车诞生在青岛自行车厂三亿体育登录入口。“那时候,青岛还有拉洋车的。”自行车厂的林学德和同事被抽调到革新小组,为脚蹬三轮车制作新式车把。因为没前例可以借鉴,林学德就拿着铁工锤一下一下地敲,敲出个大概形状交到技术人员手里检验,好不容易通过了,再画图纸分发给各个车间批量生产。很快,人力黄包车从青岛的大街小巷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辆辆崭新的脚蹬三轮车。后来,青岛自行车厂在此基础上,又研制了机动三轮车,“其实就是在三轮车上安装一个汽油机,但在那个时候可就非常先进了。”

  自行车最关键的部件就是飞轮了。自行车的性能关键看核心驱动部件——飞轮,也就是连接脚蹬和前后车轮的传动装置,按尺寸和性能分为大飞轮和小飞轮两种。

  青岛自行车厂成立时,全国已有很多家国营自行车厂了,唯独青岛生产大飞轮自行车。当时上海、天津和浙江的一些地方,也有不少生产自行车的厂家,规模也不小,但其他厂都生产小飞轮自行车。当年曹海泉创办青岛第一家自行车车行同泰车行的时候,学的就是德国人制造大飞轮的技术。

  此外,青岛的道路起伏不平,所以更讲求自行车的实用性。南方自行车厂生产的小飞轮骑起来轻便快捷,但没有大飞轮“有劲”,载重能力和稳定性远不如大飞轮。一辆大金鹿的载重性,绝对不亚于一辆手推车,拉上五六袋面粉绝对压不垮!

  当年曹县路上的青岛自行车厂是总厂。除了总厂外,还有为大金鹿自行车生产重要配件的厂以及与自行车生产配套的几个分厂。如坐落在大成路与延安三路交界处的青岛链条厂(现在已经拆掉了),在镇江路上的青岛大飞轮厂(现在也早拆掉了)。在大成路与四平路(当年叫归化路)接壤的地方还有一个自行车厂的分厂,这里曾是青岛台东六路小学大成路分校。1958年后这里成了青岛自行车厂的一个分厂,专门生产大金鹿自行车的车架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期,青岛市自行车工业公司一直是青岛市的一大支柱企业和创汇大户,自行车产量由1954 年的年产量一万多辆发展到1985 年的年产量130 多万辆,平均每年以16.3% 的速度递增,到1985 年底共生产各类型号自行车1164.97 万辆,完成利税总额49558.5 万元。职工由合营时的不足百人发展到12000 人,被确定为国家大型 ﹤二﹥档企业。

  1991年以后,“金鹿”产销量虽然还保持平稳,但危机却日益显露,市场份额逐渐下滑。而这期间随着我国自行车行业群雄突起,青岛自行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生产经营步入困境状态。对此,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93 年5 月6 日 做出决定由青岛钢铁集团吸收式合并为青岛市自行车工业公司更名为青岛自行车公司。隶属青钢集团直接领导,注册商标资本4059 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33 亿元;占地面积88657.92 平方。通过对剩余人员分流安置,现在仍有在册职工1226 人,分布在所属17 个厂、公司,公司机关也由原来的20 多个处室精减为8 个处室部门。

  现在,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已经成为老青岛人的记忆,城市内再也看不到青岛生产的自行车,原来的大飞轮厂也早已拆迁,搞了房地产开发,建了一片商品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