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体育教学基本理念
1、 体育教学基本理念一、以动为主体,现健康第一(一)正确认识体育与健身课程的特征体育教师要牢记体育与健身课程的特征,要使体育课完成体育学科所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不能让体育课走样。1.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的体育课应该使学生身体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人的体能和健康的发展需要运动,需要做各种身体练习,还需要有科学的运动量。体育课如果不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目的,体育课程就不能成立。我们反对打着“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旗号,实施既没有深入的问题探究,也没有练习密度和强度,没有实际锻炼价值的体育课。同时,反对过于强调竞技运动技术教学,即把运动传
2、习过细,忽视教学对象,把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当成运动员去培养,而忽视乐趣的现象。体育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与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这两者都是我们所需要追求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2.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明确地表明了体育课的特点。他确定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志,甚至也区别了体育的“主体教育形式”(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户外的实践课)与“辅助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相近的室内理论课)的区别。这说明了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的课程
3、,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的设计和实施要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并在身体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身体运动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二)正确和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所以通过体育教学,既要健体,也要健心,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得到协调、健康发展,以适应现实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1.体育锻炼与人的身体健康运动生理专家指出:保持体能和健康的最低要求是每周进行2-3次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4、。通常情况下,的肌肉力量与的健康程度是成正比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健身体,促进人的身体发育,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形态、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加健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强关节的牢固性、灵活性和稳定性,促进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2.体育锻炼与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可以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忧郁和焦虑,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体育锻炼时培养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体育
5、对人的意志品质的磨练在于他总是与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因此,长期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苦、不怕苦难、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健身育人“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出学生的最终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最大目标。只要是有利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做。(一)发挥体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技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体育课无论是形式,还是方法手段,都要以学生需求为基本标准,使学生在一下方面得到发展:增强体质(健康的体魄);掌握体育的技术和技能;培养自尊和自信,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体育道德,
6、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对体育课主渠道的作用突出不明显。第一,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第二,驾驭体育课的能力不足。(二)课内外结合,强化健身育人的效果“健身育人”单靠体育课一个渠道是很难完成的。鉴于学校体育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必须把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课间操(大课间活动)、小学的“体育快乐日”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健身育人的整体效果。体育活动课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实践中,单一课程实施时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难以达成、多元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状况,解决和纠正了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以技术、技能传播为主”与“一增强体质为主”和小学的“快乐活动日”可以使体育教学效果在体
7、育课之外得到延伸,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将体育变成学生生活的必要内容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时间价值。三、使每个学生都有收益,体现健身快乐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这是基础教育的使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要落实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一)为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关注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健身知识、体育技术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使其知识,技能与身心健康都能得到发展。 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生目标,为他们提供不同的练习条件和练习方法,通过积极鼓励等评价方法,使每
8、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实现个人的学习价值。(二)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条件 在体育学习中,要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资源的占有上享有平等的条件。体育教师尤其要关注学习困难和需要帮助的学生,关注他们的体育学习需求,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提供和创造平等的条件。体育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平等,使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发展。在体育竞赛中,体育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在校园体育社团中,学校和体育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同等条件和机会,使他们融入集体之中,同时享受运动的权利和快乐。 四、让体育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体现健身价值 要把体育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使体育成为学生的生活
9、需要,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一)坚持开展校园体育锻炼,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 开足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上好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提高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的质量。认真开展早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等多种活动,不仅要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里,体验运动的乐趣,形成对体育的积极体验,丰富学生的体育情感,使体育成为学生每日生活的需要和生活方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组织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成立各种形式的学生体育社团;以体育传统项目为抓手,搭建各种平台,引导学生自我组织,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二)体育课既要立足“现在”,也要着眼“未来”体育课促进学生
10、健康必须有“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概念。“现在”就是指不要失时机地来解决学生当前身心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将来”就是要着眼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需求,建立信心,提升能力。体育教学应体现“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这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来实现的;而“间接”是指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一、体育教学基础知识(一)体育教学理论知识1、体育教学过程与规律(1)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体育教学过程在
11、时间上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流程或程序,在空间上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与活动结构。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为: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器材。体育教学过程性要素有: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反馈。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有:第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第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第三,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第四,人际关系的多边性。第五,教学效果的综合性。(2)体育教学规律 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认识活动的规律。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形成表象的基础;思维是形成
12、理性认识,掌握运动动作的关键;实践是巩固和运用知识,改进动作技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行为的必要途径。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会和掌握运动技能时,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动作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以及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生理机能适应变化的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运动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对这些变化有一个适应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时
13、期称为工作阶段;经过休息和调整,体内能量储备逐步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称为相对超量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休息,机体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的实效,必须合理安排体育课的间隔时间,才能产生运动动作练习的效果积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其心理活动也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图像。这种波浪式的曲线变化规律,是体育教学鲜明的节奏性、基本结构中含有更微小结构的反映,是体育教学各项工作安排的依据之一。2、体育教学原则(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还要使学
14、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是依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体育教学需要适宜的运动负荷的规律而提出的。贯彻这一原则有如下的要求:身体活动量的安排要服从体育教学目标;身体活动量的安排要服从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与发展需要;要通过科学的教程、教材和教法设计来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要因人而异地考虑运动量;要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运动量的能力。(2)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是依据游戏的特性和体育教学中运动情感变化的规律提出的。应该遵循的要求有:正确理解和对待运动中的乐趣;注重“从学生的立场去理解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处理好体验运动乐趣
15、与掌握运动技能的关系;要开发多种有利于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方法;体验乐趣不忘磨练、体验成功莫怕失败。(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是依据较好的运动技能掌握有利于参与终身体育的规律和体育教学条件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提出的。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正确认识运动技能的提高在体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目的,有层次的掌握运动技能;钻研学理和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提高运动技能的环境和条件。(4)提高运动认识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提高运动认识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运动与文化的理解,传承运动文化。
16、其依据是运动实践与运动认知相互促进的规律。贯彻这一原则要遵循的要求有:要重视体育学习中的“认知”因素三亿体育登录入口,要完成“学懂”的目标;重视培养运动表象和再造想象;重视“发现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开发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5)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学原则运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分析、研究和挖掘体育活动和体育学习中的集体要素,如“团队意识”、“领导核心”等;要善于设立“集体学习”的场景,如“共同学习的平台”;要开发有助于集体学习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学习卡片”等;要处理好集体学习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6) 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根
17、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各不相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有: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了解学生;正确看待和引导学生客观对待个体的差异;通过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采取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7)安全运动与安全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安全的从事运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如何安全运动的教育。其具体要求有:教师必须周到地设想所有可预测的危险因素;时刻对学生进行安全运动教育;建立与运动安全有关的安全制度和设备;在体育教学中安排负责安全的小干部。3、体育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18、的体育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讲解法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体育教学中,不能过多地使用讲解法,要“精讲多练”。问答法。问答法的优点是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回答法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所问的问题不能太浅显。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科学的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要多用设问和解疑;适当结合黑板、挂图等进行讲授和
19、组织讨论。(2)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有:动作示范法。这一方法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方法,他便于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表象、顺序、技术要点等。但是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示范动作的正确性和示范面的转换(主要有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演示法,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运动认识的教学方法。纠正错误动作与帮助法,这是体育教师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在纠错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切忌讽刺和
20、挖苦学生。视听引导法,教师事先做好准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做好总结,将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有:分解练习法,是指将完整的动作分成几个部分,逐步分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降低了技术动作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对完整动作的领会。分解的方法有:按动作技术的结构顺序分;按动作技术的结构反序分;按学习难度分;按身体个部分的动作分。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不能破坏了技术动作的整体结构,要结合运用分解法与完整法。完整练习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21、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可以利用示范和演示来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同时通过一些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来降低动作的难度。领会教学法,强调从项目的整体特征、战术意识入手,突出主要的运动技术,注重比赛形式。循环练习法,是指根据教学和锻炼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进行练习的方法。运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要遵循一下要求:科学对待身体练习中的运用负荷因素;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符合教材的特性;要与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等能力。(4)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22、运动游戏法、运动竞赛法和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主要适用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运用这类教学方法时,必行遵循以下要求:活动前,要调动情景诱导和学生竞争;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注意在活动比赛的个体差异;活动后,要将学习和比赛前等有机结合起来。(5)以探究活动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有发现法和小群体教学法等。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必行遵循以下要求: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发现活动的良好境况。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1)体育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保证上好体育课的一项重要组
23、织工作。他包括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2)体育教学中的队列队形运用使用队列队形,应尽量做到如下基本要求:第一,简捷高效。队列队形的运用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捷的队列队形变换,最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第二,利于课堂教学。在设计与安排队形时,要力求做到有利于学生的听、看、练,力求做到有利于学生的帮助、保护和观察,力求做到让学生处于背光、背风、背干扰的有利位置,力求做到有利于教师的指导与监控。第三,合理利用口令。队列队形的合理使用是在教师的口令指挥下完成的,没有准确合理的指挥命令,是很难实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的。(3)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布置体育场地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
24、,场地器材布置是体育教学特有的组织教学工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充分利用与合理布置场地器材,有利于保证安全、增强练习密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受到环境与美的教育。(4)教学组织形式体育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两种。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班级教学的优点是:一名体育教师可以同时教几十名学生,体现出教学的高效性;学生能用较快的速度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完成统一的教学计划,体现出教学的实效性;能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体育教师对课堂进行组织管理。班级教学的不足之处有: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
25、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者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分组教学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以组来进行指导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即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别对待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包括: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友伴型分组。(5)体育课密度的控制体育课密度也叫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他是指在体育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每次课中的教学活动有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练习、观察与休息、学生互相帮助与保护等几项内容。其中某一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称为该项活动的专项密度
26、。如教师指导的密度就是在一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所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练习密度的总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等等。体育课中的密度是一节课中合理利用时间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体育课中的综合密度安排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体育课的各专项密度安排得不合理,也会表现为各项活动的比列失调而给体育课的整体活动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密度是一项重要的指标,他反映了学生在一节课中实际进行身体活动的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练习密度,有利于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
27、有利于学生体能的提高。因此,在一节成功的体育课上,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密度,是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线)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控制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受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特点,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体质与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形成。在具体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年龄、性别、身体体能、基础水平、体质状况等方面因素,合理地安排好
28、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并加以区别对待;根据体育课的类型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复习课、考核课的运动负荷量度一般相对大一些,综合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应相对适中,而新授课和引导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应相对较小;根据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安排体育的负荷量度。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其性质、结构、难易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对运动负荷量度的要求也不一样。较难的教材,运动负荷量度应相对较小,而对比较容易的教材来说,他的运动负荷量度应控制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对运动负荷量度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以达到合理的现实状态。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一般采用下列方法:改变练习的某
29、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调整间歇时间、练习与休息交替节奏。改变练习内容的难度,如将原来的30米慢跑(加速跑)改为30米加速跑(慢跑)。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如改变练习的密度。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材的重量、附加条件等。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如循环法、竞赛法或分组练习等。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如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观察与休息等。(7)体育课的总结体育课后的总结工作一般包括:第一,学生出勤情况;第二,学生课堂表现。教师要察言观色,观察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学习表现、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课后对照教案记载,以达到了解学生、区别对待之目的;第三,教材变更内
30、容。教师课后要总结课中采取的一些随机应变的补救措施,引为鉴戒;第四,教师自我感受;第五,教改尝试效果;第六,教学改进部分。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 体育锻炼原理与原则1、体育锻炼的理论依据(1)新陈代谢理论新陈代谢一般是指有生命物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的转变为物质代谢。(2)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运动负荷的价值阈理论是指按照一定的心率区间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体育锻炼要针对个人的不同特点安排运动负荷,从有利于增强体质出发,一般人的体育锻炼应以有氧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运动负荷的计量公式,常采用的有以下三种:卡沃南式的公式(接近极限负荷的
31、脉搏次数-安静时的脉搏次数)*70%+安静时的脉搏次数;以脉搏频率150次每分钟以下的运动负荷为指标,求有氧代谢能力;锻炼者每分钟的平均脉搏数=180-锻炼者的年龄数。(3)身体适应环境能力的动态平衡理论适应环境能力是指在适应外界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机能能力,他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御能力。2、体育锻炼原则(1)自觉积极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者有明确的健康目标,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自觉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活动。他要求体育锻炼者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道理,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2)讲求实效原则讲求实效原则是指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安排运动负荷时,应根据个人的性
32、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对锻炼的爱好、要求和原有的基础,以及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来确定,按科学方法进行锻炼,以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3)持之以恒原则持之以恒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经常性进行,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强化锻炼意识,根据自身能力,确定一个能够实现的锻炼目标,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而且每次锻炼都要安排合理的间隔时间。(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遵循自然发展、机体适应的基本规律,从不同的主观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渐进的基础上提高锻炼水平。这就要求锻炼者不能急于求成,锻炼开始时必须要做准备活动,负荷应由大到小,逐步提高。(5
33、)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追求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身体形态、技能、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一原则要求在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地考虑那些能够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3、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是锻炼身体所采用的各种具体动作的总称。由于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因此,可以根据自身锻炼的目的、兴趣爱好等来选择。根据体育项目的功能和锻炼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健身运动类,这类运动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们的体质,增进健康,发展身体素质,改善器官机能以及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年轻人则可以选择各种球类活动、游泳、健美等刺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健美运动类,
34、健美运动主要是为了塑造体形,形成正确的姿势,树立健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一般多采用器械练习,如器械体操、各种力量练习等,还包括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娱乐体育类,这类运动项目主要是让锻炼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进而达到健身的效果。这类运动技能健身,又能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医疗、矫正和康复体育类。进行这一类体育锻炼的病人一定要在体育教师或康复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常用的练习方法有:走步、练气功、打太极、以及一些根据伤病的实际情况编制的康复医疗体操、健美操等;自然力锻炼类,如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森林浴、泥沙浴等。(三)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 1运动训练的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竞技需要原则是指
35、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要求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和特点;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2)动机激励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 主动从事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加强训练母的姓教育和正确价值教育;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要;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注意正确的运用动力。(3)有效控制原则有效
36、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4)系统训练原则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保持训练的系统性;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5)周期安排原则 周期性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6)适宜负荷原则适宜负荷原则是指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
37、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变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科学地探索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7)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和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要注意运动专项、训练对象和训练条件等因素;正确处理训练性与个性的关系;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8)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
38、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教练员要高度重视直观训练原则的运用;注意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注意直观训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9)适时恢复原则 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准确判断疲劳程度;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2运动训练方法(1)分解训练法 分解训练法师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 地分成若干个 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分
39、解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四种。即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或逆进分解训练法。 (2)完整训练法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用于单一动作的训练,也可用于多远动作的训练。可用于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也可用于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3)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师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和长时间重复训
40、练法三种类型。(4)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5)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练习时,平均心率应在每分钟130-170次之间。持续训练法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并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根据训练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训练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的: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和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 (6)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
41、变化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依变换的内容可将训练法分为三种,即负荷变换训练方法、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方法。(7)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与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依各组练习之间间歇的负荷特征,可把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三种: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三种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共有三类:流水式、轮换式和分配式。(8)比赛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的训练的方法。依
42、比赛的性质可将比赛训练法分为四种:教学性比赛方法、模拟性比赛方法、检查性比赛方法和适应性比赛方法。 (四)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1.一般的运动解剖学知识 (1)细胞和组织 细胞是的构成、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组织是由细胞核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细胞群体,根据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将的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蹄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和少量的结蹄组织构成。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的各种运动,如行走、胃肠蠕动、排泄、呼吸和循环等活动,都是依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实现的。根据肌纤维的形态、分布和功能
43、特点,可将肌组织分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借肌腱附着于骨骼上,受意识支配,能快速收缩,完体的各种随意运动。骨骼肌一般分为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两种。红肌纤维收缩的反应速度较慢,收缩力量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不易疲劳,故又成为慢肌。白肌纤维主要依靠无氧发酵解产生的atp供能。其特点是收缩的反应速度快、收缩力量大、但持续时间短、易于疲劳,故又称为快肌。 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主要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组织遍布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这些神经组织共同构体内完整的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整个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 (2)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包括股
44、、关节、骨骼肌 正常的骨共育206块,按其形状大致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股。骨由股租住、疏松结绨组织、神经组织等构成,骨组织是其中的主要成分。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可使骨密质增厚,骨变粗,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的结构。骨与骨以结缔组织相连结构成关节。根据连接的组织性质和活动情况,关节可分为不动关节、半关节和动关节。关节的构造有关节面、关节面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运动幅度与柔韧性有密切关系。系统的体育锻炼可使骨关节面骨密质增厚,从而能承受更大的负荷。骨骼肌根据轮廓和外形可区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等。长肌分布于四肢,肌纤维一般与肌肉长轴平行,收缩时引起大幅
45、度运动。肌肉可分为肌腹和肌腱两个部分。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是肌肉的发达程度。衡量肌肉发达程度的指标是肌肉的生理横切面。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很多,主要有肌肉的初长度、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过程的强度、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能的协调性。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可以明显地看到肌肉体积增大。(3)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其中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摄取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最后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4)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支气管。通常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
46、各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肺位于胸腔内,有两套血管,分别是肺动脉和肺静脉。(5)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经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溶于水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6)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动脉。心脏主要由心肌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4个腔。血液循环的途径是:血液由左心室博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通过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称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博出,经肺动脉干
47、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7)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组成。其主要的功能有:控制、调节全身各系统的技能活动,实现有机体内部统一;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持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2.运动生理学知识(1)肌肉的活动肌肉活动主要包括:肌肉的兴奋和收缩;肌肉的收缩形式,主要有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动收缩;肌纤维类型,根据肌纤维收缩的速度,将其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体育项目中,快肌纤维所占的比重较大,在速度慢、持续时间长
48、的项目中,慢肌纤维所占的比重更大。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更强,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更强。短跑训练和力量训练可以使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而耐力训练则可以使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2)呼吸与运动呼吸的全过程由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组成)、气体运输和内呼吸组成。(3)血液与运动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在体内起着运载功能(主要运输氧、二氧化碳、营养和代谢产物)、调节体温、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以及防御和保护功能。(4)能量代谢与运动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称为物质代谢,在进行物质代谢的同时伴随着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成为能量代谢。基本的能量系统
49、有:磷酸原系统,这是由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构成的能量系统。其功能特点是贮藏少,持续时间短,输出功率最大,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磷酸原系统是一种时间短(数秒内)、高效率运动的功能系统。糖酵解系统。这一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能量系统。其功能特点是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维持运动的时间比磷酸原系统长,不需要氧,但会产生乳酸。有氧氧化系统。这一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三磷酸腺苷的能量系统。(5)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指训练者在长时间训练或过大的运动强度后。训练负荷超过了身体所能承受的强度和适应
50、能力,而导致的身体疲劳和功能下降,不能在两周内恢复的状态。过度训练一般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过度训练最明显地特征)、安静时心率和血压升高、食欲下降等。过度训练的预防手段主要有:定时对训练者安静和运动后的心率、血乳酸、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进行测定;要求训练者每天认真记好训练日记,如对自我的感受、压力或不愉快等;科学安排训练,训练负荷不要太大,大强度后应安排较小的运动训练作为调整,同时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6)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是通过肌肉收缩而克服和对抗阻力所能完成动作的能力。分类:根据肌肉的收缩类型通常可以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按其表现形式的特点还可以分为最大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影
51、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有: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初长度、中枢神经的调节能力、激素作用、训练作用;肌肉力量训练的一般原则有:练习顺序原则。一般认为一组练习至少包括8-10个主要运动肌群的练习。训练时,先练习大肌群,再练习小肌群,因为小肌群更易疲劳;多关节训练在前,单关节训练在后;在进行单一肌群练习时,大强度练习在前,小强度练习在后。训练节奏原则。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与比赛计划的要求。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主要有:等长收缩练习、向心收缩练习、离心收缩练习、等速收缩练习、超等长收缩练习或牵拉缩短循环练习、全幅度练习、电刺激法以及震动力量练习法。(7)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
52、动能力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氧运输系统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骨骼肌的特点(主要是看肌肉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百分比)、神经调节能力、能量供应特点。促进有氧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有:持续训练、间歇训练、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无氧运动要由力量爆发型运动和无氧耐力运动组成。力量爆发型运动的生理学基础是:骨骼肌纤维中磷酸原的贮藏;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代谢基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是:肌肉中糖无氧酵解功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8)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53、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有: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抑制学说、自由基学说以及“突变理论”。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有:肌力测定。运动性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力量会下降。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功能判断疲劳(疲劳时反应时延长。血体压位反射,疲劳时血压下降后的恢复时间延长。皮肤空间阈,疲劳时分辨能力下降,能分辨的两点距离变大。闪光融合频率,疲劳时能分辨的临界闪光频率降低)。心脏功能测定。疲劳时,肺活动量逐次下降,次日每分钟基础心率比平时增加510次以上,且t波倒置。血液、尿液指标判断疲劳。常见的判断血液、尿液的指标有:血红蛋白、血乳酸、尿蛋白、皮质醇等。自感用力度。促进运
54、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有:活动性手段,主要包括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整理活动;营养手段,主要有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其他营养物质的补充(如维生素、矿物质等);药物手段,如红景天、人参、当归、生地、五味子等;睡眠;物理手段,如、水疗、理疗、针灸等;心理学手段,如暗示性睡眠、各种消遣和娱乐活动等。二、体育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一)儿童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1、小学生心理特点在感觉和知觉方面,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他们首先掌握事物的整体,常常忽略比较精细的部分。在注意方面,还很不稳定,带着浓厚的情绪色彩。具体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任何新异的刺激,也都会分
55、散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注意还经常随情绪的变化而转移。在记忆方面,是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许多事物是通过无意识记忆而记住的。他们以机械记忆为主,背诵的本领高,而意义识记还不大会运用。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记得牢,对抽象的事物记得差。在思维方面,富于幻想,好奇多问。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复杂抽象的道理还难以理解。他们概括的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在想象方面,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想象的事物常常是实在的事物的简单重现,而且零散、逻辑性差,内容也比较简单贫乏。在情感方面,情感容易外露,容易转化,常受外界情境的支配,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意志方面,意志力不强。他
56、们不善于向自己提出学习上的要求和主动去完成任务,经常需由家长、老师向他们提出希望和要求,并在的督促下才能完成任务。他们的坚持性差,不善于战胜困难。做事情易受外界影响而半途而废。在个性方面,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自我评价仍较差。还处于“崇拜权威”阶段,对家长老师总是怀有依恋的感情。2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独立意识欠缺,意志品质薄弱。调控自我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依附性心理强,群体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初中学生易受两个方面的影
57、响。第一,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敏感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变化很大,而且十分微妙。第二,学业压力不断增大。如果学生学习负担重,得不到放松,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3高中学生心理特点高中阶段学生思维具有更高的理论性、抽象概括性,并出现辩证性,此时期的学生由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转化的时期。学生的思维具有更强的深刻性、组织性。高中学段学生的思维开始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学生不仅能进行理论思维,还会提出新设想,尝试用创新的方法研究问题,不轻信盲从别人的见解。高中阶段学生情绪体体验比较强烈,并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对符合自己观念的行为事件会快速地作出肯定的情绪反应。反之,则会发生强烈的否定的反应。情绪、
58、情感的延续时间更长久,初步具备一定程度的集体感和自尊心,能形成持续阶段较长的心境。对于情绪和情感内容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我控制,另外,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强,自尊心和思维独立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的感情经常不轻易外露,而是通过一定条件进行表达。高中学段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机会,懂得更多课堂之外的自然和社会知识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意义进行探讨。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并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主动性,自尊心有了更高的发展,期望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适当位置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二)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1、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关系体育教师无论对学生传授运
59、动知识、技术、技能,还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过师生的心理交流而实现的。教师以什么方式对待学生、对学生是否抱有希望、在学生中有无威信、情绪感染力的大小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师生的心理交流,使心理关系处于不同状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身体数值、技术技能掌握情况、学习态度等)有大致了解。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非语言的方式主要靠身体和身体的动作、表情等来实现。在以身体活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说是在非语言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积极稳定的工作热情,能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使学生实施心理影响的重要
60、一步。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心里沟通,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的教学环境,是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必不可少的步骤。2、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在体育课中,技术动作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担心自己会出伤害事故时,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技术动作学习中,如果学习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在生理上,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冒冷汗,大脑皮层抑制扩散,原有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心理和生理的
61、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反应。胆怯、恐惧时,在行为上会出现反应迟钝,动作失调、四肢颤抖、肌肉僵硬、手脚发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肯定完成不好技术动作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如果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应加强保护帮助,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完成动作。如果是其他原因,就应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最后使之达到正常状态。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三种。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之逐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
62、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组织教学,或许会出现某些对某个动作并没有完全集中精力,导致没能很好地掌握与运用技术动作。此时教师可以观察其是否集中了注意,对于没有集中注意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例如,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其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至于走神,也不至于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注意,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且通过师生之间的磨合就可以上升到有意后注意。这种注意不需要做任何的意志努力,因为在师生之间已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默契。在体育课教学中最终需要达到的就是这种默契有意后注意,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途径来使学生集中注意,使教学活动在轻松的情景下顺利
63、完成。4、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学习动机时,才能表现出积极主动,自觉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是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体育课堂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以轻松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5、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心理差异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体育学习动机系统差异、运动认知能力的差异、情感特点及
64、意志品质的个别差异、性格类型及气质类型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心理差异与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互相影响的内在规律,只有研究和遵循哲学规律,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研究基础知识(一)教研活动的开展1、开展教研活动的意义开展教研活动室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加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方面他能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使体育教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另一个方面他能促使体育教师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 2、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开展教研活动的内容很多,如“说课”、观摩体育课、上公开课、科学研究活动等。为了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应遵循下列基本要求:制定比较详尽的教研计划,防止盲目性;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都要确定重点;要密切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联系当前工作实际和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