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体育项目十篇

2024-01-21 14:32:0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体育项目十篇项目介绍:在一个直径 5 米 的深潭中间有一盆水,你要在仅用一根绳子,不接触水面的情况下取到全体队员的救命宝物,想一想可能吗?团队的智慧可以把它变成事实。

  项目目的:提高队员组织、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和技巧,团队的领导艺术和技巧,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运用,行动之前的讨论和计划对于事情的成败起重要作用,培养人处理事情良好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培养队员集体荣誉感,为团队勇于奉献的精神。

  项目介绍:参加实施的队员,两手反交叉握拢弯曲贴紧自胸前,两脚并拢,全身绷紧成一体;后倒时,头部内扣,身体不能弯曲,两手不得向外打开,参加保护的队员,两腿成弓步且相互抵紧,两手搭于对方肩上,掌心向上,上体和头部尽量后仰,当实施队员倒落时,全身协力将实施队员平稳接住。

  项目介绍:二块木板就是一双鞋子,全组队员双脚分别站在两块木板上, 双手抓住系于木板上的绳子,向指定的方向行进。

  项目目的:提高队员组织、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和技巧,团队的领导艺术和技巧,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运用,行动之前的讨论和计划对于事情的成败起重要作用,培养人处理事情良好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培养队员集体荣誉感,为团队勇于奉献的精神。

  项目介绍:下达开始的口令后才可以采取行动。所有队员不能进入绳圈内,不能接触除数字外的区域。拍数字必须按数字的顺序进行,不能漏拍或同拍。项目过程中,不能有队员讲话或发出其他声音。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项目目的:群体决策的方法及意义,启发战略管理眼光。大胆尝试,勇于100%全力的付出。挑战未知领域,培养创新意识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资源的优化配置认识统一指挥的意义与重要作用体会对于团队的领导技巧运用、与角色的合理分配,避免“熟练工”对团队造成的负面影响.团队学习保证新的创意。

  (1)目前乐鸡已有的体育项目造型有16个:游泳、自行车、跑步、足球、排球、篮球、网球、乒乓球、水球、摔跤、射击、赛艇 、拳击、皮划艇、柔道、跆拳道。需要在这16个项目之外选择体育项目来设计;

  (4)电子文件分辨率为300dpi,参赛者需提交JPG或GIF格式电子版参赛作品,设计图稿颜色模式应为RGB模式(部分征集项目须注明各部分颜色值)。作者应保留高精度的设计原图(如AI、CDR、PSD)等;

  (2)大赛主办方享有对选用和优秀作品进行推荐、展示、出版及形式的推广、宣传等权利。未经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将作品用作商业用途。

  (3)所有应征作品需为原创作品,参赛者若有知识产权纠纷或争议,其法律责任由本人自行负责,与大赛主办方无关。

  这是一次创意十足、别具一格的的吉祥物衍生形象设计大赛,本着好玩有趣、天马行空的原则,让你有机会创造引爆流行的形象。

  “萌体育”漫画是由吉汇文化首先提出的体育漫画概念,是将体育赛事或与体育相关的企业的吉祥物作为系列体育漫画主角,结合体育热点人物和事件,以单幅或多格漫画的形式来体现或塑造吉祥物“萌”性格,从而实现吉祥物的个性塑造以及宣传。

  再者,游戏是由许多现实活动组成的,少年儿童议决体育游戏能学会在一样平常生存中和劳动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缘、爬越、搬运等现实活动技能,前进他们身段基本活动本事和生存本事。

  在对身段的生长方面,体育游戏议决种种实习和活动,使游戏者的身段负担肯定的活动负荷,各器官、体系对各肌肉群得到须要的活动,这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同时,经常转变游戏活动的种种情况条件和活动要领(如采用角逐的要领等),前进要求,可以全面地生长少年儿童的速率、气力、敏锐、耐力等身段素质,前进他们坚定时间、空间的本事,生长他们的头脑、坚定、影象和创造本事,前进他们对外界情况的顺应本事。另外,由于游戏带有肯定的情节性、意见意义性,它能前进游戏者的情绪,作育他们的生动开心、开朗合群的天性和团结相助、大胆坚强、机敏坚定等等生理品格,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生长。体育游戏款式繁多。我国民间流传的为宽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打陀螺、抖空竹、踢毽子、跳绳、拔河、放鹞子、捉迷藏、荡秋千、龙舟赛舟、踩高跷、舞龙灯、以及如今学校体育课中普遍开展的种种千般的体育游戏。这些体育游戏不光为宽大青少年儿童所喜欢,在成年人中也颇受接待。

  连年来天下各地的企、奇迹单元,纷纷举行种种范例的意见意义活动会,角逐项目大都是体育游戏,如花色拔河、网上踢毽子、跳绳接力、五人飞碟反抗赛、田鸡跳、自行车慢速停滞赛等等。这类活动会吸引着宽大的职工。因此,在实现我国体育的目的使命和普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游戏是一个作用很大、使用价钱很高的体育手段。

  现行的学校体育角逐一样平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型活动会。或秋季田径活动会春季球类活动会等情势。到了活动会前一段时间,为了班级的荣誉或自我表现,临渴掘井,门生实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热潮,班主任老师也作推动引导。活动会还远或竣事后,则老师事情重心转移,门生乘隙会不累着自己,把体育活动时间挪作他用,不自动去加入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周至少两次,门生自由实习生长的时间也应有许多,但是,门生由于文化课时间紧,体育活动无构造、无使命、无园地器材等缘故原由而无所是事。或学校开始有构造、筹划,而无明确的目的使命,推动不力而有头无尾,不了了之。大好的体育活动时间浪费了。

  学校体育事情的重要工具是全体在校门生,而门生与竞技运发动差异,他们加入角逐重要的是作育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段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段的技能要领,富厚课余文化生存,增强体质,积极性苏息,促进智力生长。从学校对门生体育角逐的构造事情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门生,议决角逐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普遍的开展。虽然,学校也有发明和作育体育后备人才的使命,但那毕竟只是诸项使命之一,而且重要是针对少数体育尖子门生而言。而要发明有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只有在普遍前进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来实现。要生长有体育潜力的后备人才,在学校阶段也应是使他们真正的全面生长,打好基础。而技能水平越来越高的竞技项目作为门生角逐的重要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乃是一种高水平活动的底水平角逐,而且门生的加入率很底。个体尖子有得天独厚的身段条件,加上常年体系训练的实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角逐的胜利。另少数有点积极性或老师强令参赛的也只不外是一个陪衬,再开心也是白费。从而失去了参赛的信心和积极性。而搪塞更多数的门生,或做服务性事情,或当观众,局面特别冷静。而体育尖子在学习,规律等方面大概差,真乃四肢发达,头脑简略之人。使人们以为搞体育欠好。诸方面缘故原由还拦阻了门生体育兴趣的生长。门生乐的是在没有课堂束缚的情况下休闲几天。这样的活动会,难以到达普遍健身的目的。

  在如今素质教诲已深入民心的时间,各人都知道门生要学会健体,学校体育事情的一个重要使命也是增强门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作育门生体育活动的本事和风俗。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也即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社情和民情出发。以全民健身为焦点,把整个群众体育事情涵溶进去,渐渐创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段系。宽大学校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要害,应自动地将自身的目的与全民健身筹划的要求切合合,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生存体育,快乐体育和终身段育等有机的团结起来。使普遍了教诲的门生不因体质衰弱而落伍于时期要求。更好的担负起社会主义的配置者和接棒人的历史责任。不能由于学校体育生存而使门生留下再也不搞体育了的誓言。有视察表现有六成的大门生末养成体育活动的风俗,而其中有七成的是由于学习的压力而放弃了已有的风俗的。而能上大学的比例又有几成?大多数未上大学或高中的初中结业生,体育更没有风俗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诲者的反省,我们是在生长全民健身,照旧在摸杀,压抑门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为相应国家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号召,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传播志愿者爱心。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本学期刚开始,我们班班委经过几次的走访调查,了解到黄兴镇新村福园留居的一户老奶奶是五保户员,她膝下无儿无女,没有亲戚,独自一人居住在一狭小的平房。而且她手脚不灵活,右手已经残废,双脚不能直立,行动时就靠推着一张小木凳而移动。平时邻居都会送她一些粮食。虽然家中有米有油,但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平都是邻居帮助她煮饭做菜。今年3月5是 “学习雷锋纪念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了积极响应校团委在全校集中开展以“传承雷锋精神 参与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月活动。我们班特意组织了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关爱孤寡老人。

  (1)关爱孤寡老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同学们的道德素质修养,增加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家的爱心,让大家更加的了解社会弱势群体,关注这群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从中学会关爱,学会感恩。

  每个月的每一周抽出一天的空余时间,由班团支书或青工委员带领4名同学(共5人)到福园留居看望孤老婆婆,(全班同学轮留去为老奶奶服务)并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帮助打扫院落,帮她做饭做菜,或和老人聊聊天,并利用照片记录下来。

  慰问品并不是每次都要购买,我们为了节省起见,每次购买前会和老人家沟通联系,了解她是否需要物品,依此而购买。

  2. 活动流程 (1)按计划把干事派到人家去。每次去5人,每次要有一名队长主要负责,集合后给每一个同学再强调一遍注意事项。我们会先安排同学在不打扰老人的情况下前去看望老人。

  (4)每个同学去收集一些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笑话。收集一些春末夏初的健康保健知识和养生之道,介绍一些方便实用生活小窍门和健康知识。

  (1)参加活动人员必须准时在指定地点集合,必须服从安排,有特殊原因无法参加者,请及时转告该活动的负责人员。

  (3)进入老人家,见到老人一定要微笑打招呼,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与认可。与老人交谈时要尽量的去倾听他们,要引导老人多讲述他们的往事。(注意态度)清扫房间时一定要将物品放回原处,不要改变它们的原来布局。

  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浏河村社区于**年4月份开始筹备成立一家专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协会——新家园协会。协会是一家公益性的协会,以“流动人口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为服务理念,“以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为服务口号,为东风路浏河村社区驻辖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提供服务。

  关注流动人口,就必须要关注流动人口的子女,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都是不容忽视的。在经过多次的家庭走访和调查之后,我们发现流动人群朋友的孩子是我们大家和社会所忽视的对象,为了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新家园协会试图从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着手,以个案、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他们提供服务。

  此份方案书即是通过周日的爱心补课辅导孩子学习以及周日无时间参与补课的孩子提供临补课,解决困难,让他们在爱的世界里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他们继续把爱的火炬传递下去。

  时间:20XX年5月8日第三期爱心补课是下午2点—4点之后的每个星期日的补课时间是下午3:30—5:30

  4、活动前,必备物品的准备,如相机(在活动开始前要充足电,并要安排专人照相)、茶水的准备、活动场地的布置及整理安排等;

  长期以来,国内体育赛场黑哨、假球、兴奋剂屡禁不止,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等问题,都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术科的教学与训练普遍存在着重视运动项目工具理性的传习,忽略其育人的价值理性传承有关。因此,作为引领国内体育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体育院校,必须肩负起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重任,以求将体育运动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系统育人。这是国际高等教育与体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促进国内运动教学与训练人性化的需要,是后奥运国家体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课题。

  20世纪末,国际高等教育针对科技异化问题,以及大学重视“谋职培训”,忽略“求生培养”的“重物轻人”的倾向,提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改革思想。因此,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提出要将各学科的科技的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整体地传授给学生,以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因科技异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为此,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国内著名数学家史宁中教授率先研究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数学教育”。近年来,国内“语文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音乐教育”的话语及其研究课题也相继出现。这些都说明,高等教育研究具体的“学科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这为我们深入研究国内体育专业术科的“项目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罗格作为国际奥委会在21世纪的第一位主席,针对国际体育运动“重物轻人”异化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十分严肃地提出要让未来的奥运“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此背景下,国际体育运动的研究开始向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例如,2002年足球世界杯结束后,据中外重要报刊和杂志报道,韩国和日本的“足球教育”发展已有一段历史。欧洲足球强国也在实施“足球教育”。1995年,吉林体育学院院长宋继新教授在审视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运动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对竞技教育学进行研究,在国内首次以“育人夺标”为宗旨,研究了人性与竞技、生命与竞技和竞技文化建设等问题。竞技教育学的研究将竞技的重心从“物”转向了“人”,改变了以往人们偏重于研究竞技的“物性”(工具理性),即运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忽略将其“物性”与“人性”(运动项目育人的规律与特点――价值理性)整合的研究。因此,竞技教育学为“人”在竞技中寻求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国内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据考证,千年古奥运会与百年现代奥运会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要求通过运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社会服务。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其后果不堪设想,运动场将变为“商场”,人将变为“产品”或“商品”,赛场就将变为“”。历史证明,“育人”是运动胎生的教育属性,它是运动的生命线。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夺标”也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因此说,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是高等体育专业发展的方向所在,也是提高运动员和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途径。

  当前国内高等体育专业面对学生人文素质欠佳和就业难的问题,主动研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术科“项目教育”,培养会做人、懂运动、能谋生的体育人才,是时展的需要。确切地说,从运动的“项目教学”到“项目教育”的转变,不只是文字表述的变化,教育与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二者是一种包容关系,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以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教学本身达不到或不能完整地实现教育目的。把教学扩展为教育,是为了整合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资源以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是“授技”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学校的基本职责与神圣使命。那么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毋庸置疑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他们既学会了做事,又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但要使人“”,更要使其“成才”和“成功”,“”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

  目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的现状是“重技能轻人文”,没有摆脱竞技训练的模式,忽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即注重人的工具理性的培养,忽视人的价值理性的探索。要摆脱这种现状的束缚,扭转被动的局面,就要求高等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的指导思想由传统的“技能培训”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转变,即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谋生”做准备。而培训谋生能力,就需要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作支撑,在各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传承项目自身特有的文化,从“项目教学”向“项目教育”转变,从“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科技、现实的工具理性与项目人文、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过程。它是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根本变革,它不仅教会学生“谋职”,更要教会学生“谋生”,即使学生“学会生存”,也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从2004年开始,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专业技术教学由过去的“项目教学”转为“项目教育”,这是“授技”与“育人”的结合,是具体的培养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由“技能传习”变为“文化传承”,这是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延伸,其改革既向学生传承项目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又传授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即注重“理论与技能+人文与科学+教法和锻炼法”,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将“教书育人”合而为一,从而提升课程育人的水准。这种“崇尚科学,追求人文”的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会做人、能竞技、能教学的,富于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

  “项目教学”与“项目教育”的本质区别是:“项目教学”以运动技能为终结,导致在其过程中出现“人”迷失,以致体育运动中异化现象屡禁不止;“项目教育”不仅传授项目的技能,而且传承项目的人文与科学相

  融合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将其过程迷失的主体找回来,以复归的人性,升华“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

  “项目教学”将教学和训练视为“技能培训”的过程,即不怎么关注“身、心、群”全面增值的人。该过程培训出来的“产品”具有谋职的技能成分多,而对“人”全面发展考虑得少。“项目教育”将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视为“人的培养”过程,该过程通过项目的文化传承和熏陶,使学生既掌握谋职的技能,又具备谋生的能力。

  实施项目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传承“项目文化”,而文化又包含3个层面,即文化的思想层、方式层和器物层。项目文化也同样包涵3个层面的内容,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思想层、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方式层、作为载体的运动项目的器物层。归根结底,实施项目教育就是以项目自身为载体传承项目文化的过程。

  宋继新教授在《竞技教育学》一书中曾精辟论述:当今,尽管国内项目文化建设存在“软实力”欠佳的表现,但国家乒乓球队、体操队等优秀运动队的文化建设给我们提供了项目文化建设的思路。以乒乓球队为例,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这支队伍不仅有不断创新的“快、转、准、狠、变”等领导世界潮流的器物层文化(工具理性),而且还有国家乒乓球队几代人积累的人生和项目的思想文化(价值理性),具体表现如下:起点定位――“一切从零开始!”、“人生能有几次搏!”;终点定位――“不到21分不服输”;危机定位――“狼来了!”、“世界打中国!”;责任定位――“你不要这一局,祖国人民要这一局”。以上中国乒乓球队的4个定位,是他们长期总结的育人规律,是其超凡脱俗,国内竞技“重物轻人”异化倾向的精神财富。中国乒乓球队,正是有了上述长期积淀的富有情感和责任感的先进文化,才改变了“人”,从而使“物”持续辉煌,进而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乒乓球所有项目的金牌。同样,中国体操运动在国际上保持优势,也在于文化思想层有祖国至上、甘于寂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文化器物层有“力、美、难、新、稳”的制胜规律。中国乒乓球队和体操队都有文化深层次的博弈。运动“项目教育”的文化传承,要加强它的竞技性、健身性、育人性、产业性的传承,培养学生做人、运动、创业的技能,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其学会生存做准备。

  20世纪末,针对大学生重“谋职培训”轻“求生培养”的重物轻人倾向,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了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改革思想,1995年8月,成立了“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简称“21958”计划)科研攻关课题组,以这一课题研究为核心,全面启动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以“突出育人,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发展个性”为指导思想的,由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军事教育和劳动教育8大主干“模块”构成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见图1)。

  “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成果,1997年荣获一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后续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研究成果,曾分别在2004、2005、2008年3次被国家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广(长春:吉林体育学院;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大连:大连大学)。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重点突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机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大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作为提高学生“身、心、群”素质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以提升体育专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育人水准,实现育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进而落实“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为建设体育强国、促进省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多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在“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改思想指导下,变“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建设了国内比较领先的、省级重点学科――运动科学学科,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在体育术科建设方面,建设了国内相对领先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它是以竞技教育学、体操和冰雪为“三大支柱”的吉林省体育专业唯一的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前两个学科已分别获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后一个学科培养出了百余名世界冠军。

  在课程建设方面,宋继新教授国内首创的竞技教育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目前,这门课程既是教育部选定的新课程,又是部级“精品课程”,并且多次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讲座的重要内容。竞技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揭示了运动训练与相结合过程的规律,即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这实质是将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竞技教育思想;其次,竞技教育学不仅改变了国内竞技理论侧重单一研究训练过程的不足,而且填补了我国“教竞结合”理论研究的空白。《竞技教育学》被国内外专家评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还被日、韩等国大学作为体育研究生教材。此书现被存放于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历史博物馆内。在该课程的促进下,吉林体育学院积极践行项目教育的健美操教育、速滑教育等2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竞技教育学、运动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运动术科的教育与教学改革积极地开展“项目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编写出版了《足球教育》《篮球教育》《健美操教育》《乒乓球教育》《竞技越野滑雪教育》《体操教育》《田径教育》《人文排球理论与方法》《武德教育》等教材;“瑜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跆拳道教育”等论文入选“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大会”。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项目教育的实践及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6年,吉林体育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体育运动软实力建设》的成果,被摘发在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中,呈送中央局阅示,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参考。在接受教育部“评估”中,“项目教育”作为教改特色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评估组组长黄汉升教授给的评价为“小院校做大文章,起步就已领先一步,起步就让人仰慕!”总之,“项目教育”是将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教育过程,是将传统的运动教学与训练的重心,由“物”转向“人”的改革,它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趋势。当前,在国内高等体育专业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是推进后奥运国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从思想到内容全方位“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高等体育专业变运动“项目教学”为“项目教育”的实质,就是改变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思想、方式和内容,即高等体育专业的文化自觉。这是国家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提升国家体育软实力的关键,是造就新一代体育人才、建设体育强国的使命。因为体育强国,首先是“强人”,否则“强国”不“强人”,国是难强的。

  1)思想创新。在国内体育专业首次提出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改思想指导下,把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让学生不仅学会“谋职”,更要“学会生存”。

  如果不断增强的各项功能,并且全面的提升田径运动效果,因此就必须在遵循机能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化的系统田径训练,这样才能让的各项生理机能够适应激烈的田径训练,以此来提升田径训练的成绩。

  (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体育运动也是一样的需要由低级运动向高级运动过渡,从一个基点开始通过一系列质的变化来达到新的水平。

  田径运动的训练也是如此的,首先还是需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让身体的各项器官的机能保持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当进入到运动状态时,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个时候的各个机能就需要立刻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新的身体机能的平衡,田径训练过程中正是依照这一规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势必会提升其训练水平。

  在整个的运动过程中需要内的高级神经和肌肉进行有机的配合。其实运动技术复杂并且要求很精确,要想精准、合理的应用这些运动技术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实践运用,多次的重复训练最终才能达到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成长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训练过程。

  体育运动教练员做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社会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体育运动的教练员是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其担负着训练运动员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促进运动员各项技能全面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教练员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极具潜力的田径运动员。随着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高素质的田径教练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巩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历,其更能证明对教练员进行必要培训的重要性。

  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几个方面,田径少儿运动员主要是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运动的需要。就力量素质而言,少儿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而灵敏和柔软性、协调性活动可优先发展。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少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尽管儿少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少儿的耐力素质中无氧耐力发展较迟,有氧耐力虽然发展也较迟,但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经有一定的承受力,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恰当的参加有氧耐力的训练,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

  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智能,都会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战比赛中,时常在运动水平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其具备顽强的意志以及心理的稳定,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心理能力训练在现代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运动员超长发挥运动水平的基本保障。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升其专业运动心理素质,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将心理训练手段贯穿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采用较为有效的几种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有:1、模拟训练法: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法;2、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3、呼吸调节法:是利用放慢呼吸频率,加大呼吸量来调节有关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心理状态,达到身心稳定的目的;4、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法: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渐进主动放松,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

  田径运动中许多项目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少儿田径运动训练中打好技术基础对于运动员今后的专项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的训练中要求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和建立巩固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段等联系的过程,各阶段尤其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让少儿运动员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注意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共同提升来达到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

  少儿时期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少儿运动员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使得基础训练不全面三亿体育最新,技术素质发展不均衡,对其以后的专项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田径项目大多数是个人项目,如训练内容和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易于造成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的疲劳,容易造成机体的劳损以及训练兴趣的减弱。在训练中内容中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激发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运动成绩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该年龄段训练特征打好的训练基础。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思想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改变原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下,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体育教学综合改革,才能把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交流和交融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体育已向“健康体育”、“大众体育”和“终身体育”转变的历史趋势下,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发展形成的地方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安徽省地方体育项目丰富、种类较多,很多项目至今还发挥着作用并广为流传。长期以来,不仅在群众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与风俗习惯紧相联系,形成了许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很多项目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至今仍发挥着健身和娱乐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下,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安徽地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安徽省共参加了最能代表安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8个竞赛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获得的奖牌总数和竞赛总成绩位居华东第一,共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14个,成绩和获奖项目都位居全国的前列。从安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看,安徽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56个民族覆盖省份,民族聚居分布区域性明显,占人数相对较多的民族主要有13个,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项目。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地方体育项目目前已达970个之多,项目之多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地方体育项目十分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下,不仅竞技体育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民族体育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安徽省体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齐头并进的局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竞技体育实力增强,实现了竞技体育的历史跨越,同时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各项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设施更加完善。社区、农村健身俱乐部、农村健身工程和文化工作站全面开花,安徽省健身工程已经惠实每一个家庭,使每个家庭享受健身带来的幸福和实惠。在大力发展全面健身的同时,先后建立多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和国家高水平人才后备基地,国家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为了适应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体育示范基地。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和《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201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计划规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积极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人们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功能,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水平,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保护,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形式,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的持续开展。

  为传承和发展具有健身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安徽省通过培养项目传承人和拨付专项扶持基金等政策,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完善传承途径,为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很好的舞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基本摆脱面临失传的困境,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逐渐步入市场化发展和运作的阶段。这些,无疑为安徽省高校更好地利用地方体育项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根据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的经验及反思,“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中部崛起战略进行了调整。中部崛起战略发展侧重点从“一类产业向二、三类产业发展调整,并用5年时间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初步均等化目标”。随着文体文化目标需求的增加,大众体育和健身手段需求多样化发展将成为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安徽省是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地带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区域。安徽两淮地区和江淮之间地方体育深受境内各族人民所喜爱。特别是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节庆体育文化的效用,已经引起了中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经过调整,安徽等中部地区少数地方体育事业将迎来新发展的时期。这将为安徽省高等院校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具备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软硬件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委托,安徽省教育厅先后多次组织了“职业院校人才评估”。按照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软硬件建设方面增加了大量资金投入,从而使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根据调查,目前安徽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都能够满足地方体育项目教学、训练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且具有规模优势的高职院校,部级示范院校和省属示范高职院校,这些学校体育设施较为完善,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条件甚至比本省一些普通本科高校的条件还要好。

  安徽省各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具备了开发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师资队伍。从对安徽省11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调查看,被调查的11所高等职业院校共有体育教师86名,包括专兼职体育教师,均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拥有高校书。从学历结构上看,86名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6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65.12%,具有本科学历的29 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72%;学历结构较合理,基本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8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2.56%,具有讲师职称的40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6.51%;具有助理讲师职称的12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13.95%;从数据分析来看,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了一定的梯队,能够完成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专业结构上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21人,占体育教师总数24.42%,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65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75.58%。另外,通过对11所高校44名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明,有23名体育教师参加过地方体育项目的训练或培训,占被调查人数的52.27%。

  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优势比较明显,这些优势将有利于安徽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地方体育项目的开发利用工作。如果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也必将有力推动安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2]吴广宏,孔德银.体育项目及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大,地方特色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开发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沂蒙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体育资源,如何将这些红色体育项目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寓教于体、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就成为新时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课题。

  红色运动项目取材于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每个项目都有一个独特的红色名称和历史典故。这些项目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的形式和规则,生动地展示战争年代老区军民鱼水之情的感人事迹;它既是正规体育比赛,又是生动的传统教育,也是规范的群众健身活动,充分展示了老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及老区人民强健的体魄、激昂的精神面貌。红色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可以依托于红运会项目不断创新的机制,选择适合学校体育的项目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扩大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含量,提高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质量。主要项目包括:鸡毛信(定向越野赛)、四渡赤水(100米竞速)、救伤员(80米抬担架竞速)、战地通讯兵、六姐妹保军需、英雄炸碉堡(200米障碍赛)、送军粮(4组?00米接力)、艰苦长征路(3000米场地负重跑)、女子火线米架桥竞速)、沂蒙姐妹抢丰收(100米抢收粮食)、红军过草地(100米负重竞速)等,每个比赛项目都有比赛方法和竞赛规则及器材。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区别于常规体育授课的原则和特点,其主要原则体现为以下四个原则:

  沂蒙红色体育的发展不是依靠固守原状而是创新改造,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沂蒙红色体育项目不是完全都适合于体育教学,因此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工改造,在保持原有风格特点的基础上,使之规范科学和合理,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

  在进行沂蒙红色体育项目教学时,充分吸取传统教法中的优秀成分,是保证沂蒙红色体育本色风貌的前提。对技术技巧性较强的项目,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要动手,还要勤于动脑,合理利用自身多种感官接受技术。根据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对学生掌握技术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沂蒙红色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地域特点,各学校应因地制宜。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师资力量,项目的技术、战术达到教学的要求和层次,同时能进一步从原有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发新的体育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场地、器材有较高要求的项目,教师应因地制宜,按照学校现有资源因陋就简将教学正常开展起来。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筛选策略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从大量的红色体育项目资源中,筛选出合适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项目充实到体育课程资源中。如果能通过筛选将中小学生喜爱并对其身心发展有帮助的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选取的内容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首先要考虑它的健康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还要考虑项目的适宜地域、季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选择;再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改造与整合策略是指根据体育课程具体实施的不同对象和条件等特点,对原有沂蒙红色体育项目资源的某个构成要素进行加工、变化、修改、包装、重组等。以适宜教学对象或教学场所的需要,它包括项目内容的重组、器材的改造、场地的改造、组织形式的改造、竞赛规则的改造、游戏规则的改造和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的改造等。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改造与整合,有助于各校形成特色,在开发沂蒙传统体育项目时,有的需要改造重组;有的则不需要。改造的目的是使项目更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经过改造的沂蒙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健身性、趣味性和安全性,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但有些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因技巧性强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改造和整合时都要体现安全第一。

  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能更好地在体育课程中帮助学生完善自己。在生理上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的适应外环境的能力;在心理上,有助于调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等。因此要适当地选择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并将它合理地安排到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去,积极发挥每个项目独有的效能。

  加强沂蒙红色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培训机构,定期对部分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在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起带头作用。体育教师在沂蒙红色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是最宝贵的体育课程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发和利用沂蒙红色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保障。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评价方法的选拔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学生在沂蒙红色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是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开发和利用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重要课程资源。

  首先选择一批具有开展沂蒙红色体育项目条件的学校作为试点,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沂蒙红色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利用工作,这些沂蒙红色体育项目可作为校本教材在基地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试点试验,总结经验,然后进行推广,使之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各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沂蒙红色体育课程设施资金的投入,在学校现有场地器材条件下,提倡多功能开发和利用场地器材,提倡利用现有的条件自制器材,合理运用场地及学校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保证上好每一堂体育课。

  本项目的实施目的是将中学体育课程更加趣味化和竞技化,让同学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深刻体会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让同学们意识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只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保卫国家,使国家长盛不衰。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在体育课程上开设体育、艺术2+1项目,是我国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首要工作,目的是培养新时代的青少年全面发展,增强青少年的体育意识,提高青少年的体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追求阳光体育的趋势逐渐在上升,并形成一种体育锻炼的氛围,吸引学校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号召全国人民都参与体育锻炼中来,形成一种社会新潮流,新风气。鼓励青少年从室内走向室外,从静态转入动态,来到操场,呼吸大自然新空气,立足于阳光下,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地学习。这既培养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体质健康的水平。把体育、艺术2+1项目真正落实下去,这符合教育部的规划的精神,让学生掌握好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为全面促进体育和艺术教育,推动课改,深化素质教育。

  (一)师资短缺是实施2+1项目的最大瓶颈。目前教育部在大力倡导阳光教育,但国内的课程存在很多缺陷,缺少像体育、艺术2+1项目这类的课程安排。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它要求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利用科研的力量,对课程改革加大投入,进行分析探究,找到新增课程的存在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实验研究。而对于教师来讲,则要自己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目前教育部已经推行新的体育课程--体育、艺术2+1项目,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不过,在现行条件下,推行这一项目,应当完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

  (二)教学资源的匮乏限制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中的教学设施比较短缺,场地器材配备不齐全,有的班级的学生数严重超过正常规定,加之对课时安排或教学场地的安排不合理等等,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渐形成不愿意上体育课的意识,甚至想尽办法逃课。学生对体育课的抵触情绪会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教师在这方面的创新意识就很难被发挥出来了,体育教学也就难以进行下去了,教学改革也就只是空谈而已,这非常不利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以及推行。

  (一)深刻认识到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迫切性。古人日: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通过这句古人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学方法更重要,教师所采用的科学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教学方法有助提高教学效率,反过来教学效率的提高一定是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展2+1的活动,丢掉那些不再适合现代教学的旧有的方法,提高现在的教学效率。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以往的自习课或是晚自习的时间给取消,并且现在的学校不能让学生过早进校,同时还要在下午放学后立即离开学校,除非有什么特殊安排,否则一律不准逗留在校等等,这些新规定,给很多老师带来苦恼和压力,甚至还有少数的教师的一时不能接受新的教学改革,也有的教师另谋办法。针对出现的这一问题,学校有必要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让全体教师重新认识教学现状,使其重新定位,认识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以合理的评价制度为保障。针对国内的教学现状,全面实行新的课程,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在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的活动之前,要事先预测好实施后的效果,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来帮助活动顺利开展。具体操作:确定好学生的活动项目和结果,进行实施,在其过程中,给予学生真实的评价,制定各个方面的评价量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学生的参与活动给列出来,再根据学生在活动的表现,记录下来,给出一个标准,参考这个标准的内容,分三个等级,分别是三星、二星、一星或是优秀、良好、合格,给出考核的结果。把测试的结果和学生在项目活动的表现和实施结合起来,把活动的效果和测试成绩对接,方能确保该项目实施的目的。

  (三)教科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目前,国内还没任何开展2+1的活动的经验,也没有相关指导和借鉴的成功例子,在教学中所面对难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在没有任何帮助之下,只能自求自助,只有自己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作为改革的主体对象学校,要利用科研的力量,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本校实际课题研究的活动,针对2+1的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给予整理,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把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但有利于推动素质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推广与应用。

  综上所说,开展2+1项目的活动,既符合现在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的需要。因为此活动的优势就在于把新课程与教学推行的改革结合起来,能开展一些课外的文体活动,与实际的体育教育对接起来,大大的推进学校开展体育、艺术的教育工作。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和困难或是一些制约因素等等,但这都不能取代它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一步。其自身的优势在于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形象思维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同时使青少年体质得到增强,情操得以陶冶,艺术修养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并在德、智、美、劳各方各面得到发展。这是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民族素质的一件大事。

  要:对体育教育专业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进行了3轮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与技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3个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技评及达标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的基本理论,对径赛项目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可在有限学时下保障径赛项目,特别是跨栏跑等复杂技术项目的教学质量。

  近年来,各体育院系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运动项目教学比例大幅度压缩,其中田径类课程的教学时间减少了约30%,并要求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短跑、跨栏、跳高、跳远、铅球、标枪6个主要项目的教学任务。加之扩招后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水平普遍下降,无疑对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化课程设计,确保田径术科尤其是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体育院系教学所面临的共同课题。针对当前的分项教学普遍存在诸如教学目标分散、教学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较显著的教学效果。但这些大都依据某学习理论的局部特征而缺乏对该理论的整体考虑,从而导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偏差。例如在以技能迁移理论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的方法设计中,经常忽视学生认知结构对技能迁移的影响,而以结构一定向理论为基础重构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法设计中,对动作表象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缺少必要的关注。为此,在借鉴前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教学实验。

  根据技能迁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这些研究中对认知过程在技能迁移中的作用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与对有关技能迁移理论的理解不够全面有关。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迁移理论,较为流行的主要有3种:1)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2)贾德的概括化理论;3)格式塔学派的关系顿悟说。目前大多数运动技术项目教法研究主要以前2种传统学说为基础展开的。在不同的学习理论支持下,这两种学说尽管对迁移发生机制的解释各异,但都与概括密不可分的。所谓概括就是学习者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学习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共同的本质的因素的思维过程。共同要素说强调客观刺激物间是否存在共同要素,而共同要素的辨认则是比较、分析、概括的结果。概括化理论则认为不同技能间的共同要素或成分仅是迁移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在于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这两种传统学说并没有否定概括思维在技能迁移中的重要作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一种学习并不是直接与另一种学习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另一种学习,影响的范围也就是迁移的程度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最关键的因素。与此相应,技能教学并非是学生简单的模仿活动,而是定向建立相应动作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关教学方法研究必须关注认知结构对技能形成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技能教学研究中的理论缺憾。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提出田径类课程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方案,根据该整体方案的理论基础,对径赛项目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策略都重新进行了相应设计。

  运动技能的迁移有别于心智技能的迁移,往往以具体动作为特征。相似的动作结构和体能与技能要求是产生迁移的基础。从径赛项目的技术动作结构看,具有非周期性特点,即一侧下肢的着地―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在技能要求方面,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配合、跑与跨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而速度和快速力量则是这类项目的主要体能特征。根据这些项目动作结构、体能和技能要求的相近性,对这些项目进行重组,将短跑、中长跑教学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技能迁移的规律,形成以专项练习促进专项能力增长,从而在现有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提高跨栏跑等复杂项目的教学效果。

  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策略上,特别强调重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动作表象,以发挥认知和动作表象在技术学习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首先,将动态性的录像手段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每次课都拍摄练习者自己的动作,通过常速、慢速、特写及与优秀运动员对比等现场适时播放呈现给学生,并配以教师的技术讲解、提示作为补充,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动作表象。其次,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在每个动作学习过程中,有层次地加深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分析、理解、归纳而形成合理的逻辑组织。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将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各项目的共同点和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通过讨论、提问和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概括径赛项目的技术原理以及各动作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从而有效促进技能的迁移。

  在运动技术教学的中后期,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和角色互换。根据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每一小组均有能力相对较强、能力一般和能力相对较弱的3部分学生组成。小组建立后,教师指引他们进行合作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的主要错误与需要改进的环节,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与讨论,并改正同伴错误。在合作小组中由技能最好的学生充当“教师”,指导其他成员练习,针对小组成员的技术缺欠,“教师”提示其改正提高,并督促其他成员给予练习者必要的支援。

  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对照组按原教学计划分项组织教学。在第1学期学习中长跑(6学时)、短跑(12学时),在第2学期学习跨栏跑(24学时),3个项目共38学时;实验组则根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将中长跑、短跑和跨栏跑3个项目衔接起来,于第1学期分成2个阶段集中组织教学。第l阶段为整体教学阶段(24学时),每次课安排2个项目并以跨栏跑作为主教材,其组合方式为:跨栏跑+中长跑(10学时)、跨栏跑+短跑(14学时)。第2阶段为分项教学阶段(14学时),其教学顺序为中长跑(2学时)-短跑(4学时)-跨栏跑(8学时)。

  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始终采用分项教学的常规模式组织教学,其基本策略体现在教法上注重讲解、示范和纠错,学法上强调模仿与练习;实验组根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理论,在教法上强调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而在学法上注重互助合作学习。

  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在整个教学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且两组学生对实验过程毫不知情。

  实验结束时,由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评分标准,分别对3个项目进行达标成绩测试和技术评定。由于技术评定属于表现性的评价,由多个评分者进行打分,影响技术评定结果信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分者之间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前组织3位评分教师对田径教学大纲中的技评标准进行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每轮实验结束后对3位教师的打分情况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fKendall’s w)检验。3轮实验中3位评分教师打分情况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923,0.905和0.941,3次打分隋况的Kendall’s w值均高于0.7,表明3位教师之间的评分一致性信度相当高。

  该测试的目的在于评价被试者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即对动作的过程、结构、关系的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的清晰程度和正确性。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包括3个径赛项目的正确动作和典型错误动作各25幅连续动作短片,然后将50幅短片混杂在一起,以一定时间间隔随机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要求被试者观看每一短片后立刻:1)回忆以前相应动作的表象;2)指认与以前动作表象不一致的画面。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者动作表象的清晰度和认知水平越高。

  为了进一步探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同教学策略对动作学习的影响,根据运动心理学和田径类径赛项目技术特点,设计了用以检验两组学生对所学动作的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由于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不同,实验组学生对所学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测验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实验结束后,聘请3位田径专项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2组学生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1500 m)项目进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跨栏跑和短跑项目的达标与技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1500 m达标成绩差异不显著,但技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确保复杂项目的教学质量,而且不会降低其他项目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径赛项目整体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是以技能迁移规律为基础的。首先,跨栏跑、短跑和中长跑3个项目在动作结构和技能要求上存在共性。从动作结构看,它们均属非周期性项目,都由一侧下肢的着地一缓冲一蹬伸与另一侧下肢的折叠一摆动动作的交替重复;其次,从技能要求看,都强调步长与步频的匹配、蹬与摆的结合、用力与放松的交替、速度与耐力的保持。再次,从竞技能力构成看,都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大都以速度和快速力量为核心,平跑速度是决定跨栏跑成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短跑又是发展速度的最重要的手段,跨栏跑练习中的跑跨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短跑所必需的快速力量水平。中长跑练习则为较长时间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奠定了基础。由于这3个项目的动作结构、技能要求和竞技能力构成存在很多共同要素和互为条件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迁移。2)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思想又是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的。其教学策略不仅强调教法上要重构动作表象和认知结构,学法上更是强调互助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整体教学的中后期,当学生初步掌握相关技能后,便组建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当个体在提供或接受帮助的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分歧等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合作学习中个体观念转变的本质触发因素,一般来说,分歧通常会增加个人结论的不确定性,导致个体更积极主动地探寻,重新形成知识和结论,对所学技能也会掌握得更好、更牢固。3)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由于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把短跑、中长跑看成是跨栏跑教学的手段和组成部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却相对增加,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提高。对照组采用分项教学,这3个项目在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目标比较分散,每个项目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技能迁移,但由于各项目之间学习间歇时间过长,当学习新项目时,原有的技能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消退或遗忘,导致技能间的迁移作用受到削弱。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径赛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与技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策略,能有效

  地提高学生对3个项目的动作表象和认知水平;而依据径赛项目整体教学来设计教学,不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相对增加了各项目的练习时间和次数,而且更能发挥技能迁移的作用,致使实验组3个径赛项目的技评和达标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径赛项目整体教学设计方案是在有限学时下,提高径赛项目特别是跨栏跑等复杂技术项目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2-5.

  [2]时金钟.高等体育院校田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5):82-85.

  [4]张天德.跳高、跳远之间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迁移的研究[J]_体育科学,2000,20(1):55-57.

  [5]陈群.试论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111.113.

  [6]刘耀荣,康利则.“结构一定向”理论在标枪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叨.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27-29.

  [7]毕长年.投掷运动技术心理定向.动作速度合成教学之研究[J]_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1):18-20.

  [12]殷恒婵,傅雪林,刘淑芳.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66-68.

  [13]吴洁.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与径赛项目的整体教学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79-81.

搜索